首页 辨别说术文章正文

紫砂壶的始祖

辨别说术 2021年02月25日 09:58 1623 紫砂杂谈

    中国紫砂,无论历史还是品质,当数宜兴紫砂为最。宜兴现已成为中国紫砂的代名词。相传很久以前,江苏宜兴丁蜀一带只是太湖西岸边一个极普通的小村落,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简朴的生活;农耕之余抟土作瓮,以备日用之需。有一天,忽然村里来了位形貌怪异的云游僧人,他进村就喊:“卖富贵土!卖富贵土!”人们不知就里,好奇地望着他,但异僧却旁若无人地走得更快,边走边继续高喊:“贵不欲买,买富何如?”几个胆大的老人跟在他的后面,想看个究竟。当异僧走到村外黄龙山的山脚下,突然不见了,跟随其后的老人们四下寻找,却意外地发现脚下土坑里有五颜六色的土块。出于好奇,老人们便带回一些彩土去捣练,然后塑形烧造,最后竟有了与从前截然不同的、意想不到的颜色效果。于是人们纷纷仿效,用这种五色土烧制陶器。从此,紫砂陶便应运而生……多么美妙而又神奇的物质发现,它的意义如此深远,直到今天以及后远,都具有持续发展的资源动力,不能不让人啧啧称奇。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特别奉献,更是人类在漫长时空里,长期实践的自我价值肯定。人们创造出这个传说,把这种智慧灵光和电光石火般的神奇发现,赋予一位云游至此的怪和尚,是因为紫砂艺人们面对这种神妙的物质发现,找不到由渐进演变为突变的因果关系,只有赋予奇特的演绎才会有合情合理的诠释。

紫砂壶的始祖

    其实,有关宜兴紫砂始祖的传说流传颇多,现已很难考证。在我国的民间信仰中,每个行当都有相应的行业祖师,即所谓“百工技艺,各祀其祖,三百六十行,无祖不定。”这是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中,民族价值观之构成及其取向的反映,是人们感恩于那些对民族生存、发展作出过杰出贡献人士的一种纪念方式和心理痕迹。

    宜兴的陶工们尊称范蠡为陶业祖师,镇里旧有的崇福寺、镇溪寺都曾供奉过范蠡塑像,并将其奉为“造缸先师”,每年农历九月初九,焚香祭祀。这多半是因为范蠡有个“陶朱公”的雅号。其实,这是个善良的误会。宜兴丁蜀镇产陶,始于新石器时期,而春秋时的范蠡在佐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后,便“轻舟,以入于五湖”,经营农业和商业,后定居在山东肥城西北陶山。宜兴的紫砂艺人也不例外,他们在传说中,塑造出了自我认定的开山祖师,就是如今所说的始陶异僧。

    一代又一代的紫砂从业者,靠着富贵土生存、生活、发展。即便今天,在我国难以计数的手工艺品门类中,惟有紫砂的生存状态最好,是独秀于林的灿烂的一支,紫砂艺人的生活、生存状况,也远远走在同时代其他手工艺者的前面。

    紫砂矿土没有给紫砂艺人以贵,却给了他们以富,这句从始陶异僧口里冒出来的话,是用双手吃饭的手工业艺人最好、最安心的归属,不能不佩服传说的始作俑者的神奇性和前瞻性。宜兴人没有忘记给他们带来智慧和财富的人,他们将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创作的“始陶异僧”制成高3米的巨型城市雕塑,安放在镇中一泓清水的大水潭公园边,也就是当初发现五色土的原地——黄龙山的山脚下,让后人为之礼敬。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宜兴,战国时代称荆溪,秦汉时置为阳羡,晋时又改为义兴,隋唐以后一直沿革义兴这个名称,宋时为避宋太宗赵光义之讳,在太平兴国年间改义兴为宜兴。宜兴制陶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考古人员对宜兴古窑发掘证实,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开始制陶,到了汉代则更大量生产日用陶器。

    紫砂器具,由陶器发展而成,属陶器茶具的一种。它坯质致密坚硬,取天然泥色,大多为紫砂,亦有红砂、白砂。这种陶土含铁量大,有良好的可塑性。紫砂器具的色泽,可利用紫砂泥和质地的差别,经过澄、洗,使之出现不同的色彩,如可使天青泥呈暗肝色,蜜泥呈淡赭石色、石黄泥呈朱砂色,梨皮泥呈冻梨色等;另外,还可通过不同质地紫泥的调配,使之呈现古铜、淡墨等色。优质的原料,天然的色泽,为烧制优良紫砂茶具奠定了物质基础。紫砂,成陶火温度在1100~1200摄氏度、有吸水性、音粗韵长;它耐寒耐热,泡茶无熟汤味,能保真香,且传热缓慢,不易烫手;用它炖茶,也不会爆裂。因此,历史上曾有“一壶重不过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之说。但美中不足的是受色泽限制,用它较难欣赏到茶叶的美姿和汤色。

    

免费试用:加微信 agg484 免费赠送紫砂杯试用。>>点击快速领取<<

标签: 宜兴紫砂 紫砂的始祖 范蠡 宜兴丁蜀镇 徐秀棠

紫砂壶-紫砂天下官网江苏宜兴丁蜀人家网站地图 豫ICP备2002382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