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紫砂杂谈文章正文

紫砂壶--清代紫砂和陈鸣远

紫砂杂谈 2021年03月02日 16:24 1514 紫砂杂谈

    紫砂壶滥觞于宋,在明代得到发展并趋于成熟,及至清代则迎来了其发展的鼎盛时期。清朝康熙年开始,出于对治国的需要和对汉族文化的仰慕,注重对文化艺术的发展和扶持,当时宫廷内外、士绅官商对紫砂陶器的重视和喜爱迎来了紫砂壶制作的空前热潮。宫廷下令由宜兴制作紫砂壶胎,进呈后由宫廷造办处艺匠们画上珐琅彩烧制或制成珍贵的雕漆名壶,至此紫砂壶第一次登上了皇家的大雅之堂。发展到雍正、乾隆时期,紫砂壶依旧兴盛不衰,雍正曾下旨让景德镇按照宜兴壶的式样烧制瓷器;乾隆七年,宫廷也开始直接向宜兴订制紫砂茶具。至此,紫砂壶正式成为珍贵的宫廷御用品。

    从清初到乾隆这一百多年中,由于宫廷对紫砂陶器发展的重视,宜兴的制陶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在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壶艺大师、砂艺高手更数不胜数,其中最有成就,对后世紫砂艺术影响最大的当首推陈鸣远。

    陈鸣远,名远,号鹤峰,石霞山人,具体生年不详,大约生于明末。据史料记载,其父为明末制壶名家陈子畦。由于受到家学渊源的熏陶和影响,再加上本身天赋过人,自身文化修养较高,使得陈鸣远在紫砂壶上的艺术成就大大超过同时代的其他紫砂艺人,成为继供春和时大彬之后又一位将紫砂壶技艺推向全新境界的陶艺大家。

    陈鸣远制壶技艺精湛全面,又勇于开拓创新。他仿制的爵、觚、鼎等古彝器,工艺精,品位高,古趣盎然。所制茗壶造型丰富多样,特别善于制作大自然仿生类型砂壶,作品有瓜形壶、莲子壶、束柴三友壶、松段壶、梅桩壶、蚕桑壶等,均极具自然生趣,把自然界仿生壶进一步推向艺术化的高度。

    另外,由于陈鸣远的书法在当时极负盛名,所以他的作品大多自己题款,开创了壶体镌刻诗铭作装饰,署款以刻名和印章并用的先河。这种将传统绘画书法的装饰艺术和书款方式,引入紫砂壶的制作工艺,为原来光素无华的壶体增添了许多隽永的装饰情趣,也使紫砂壶更具有了浓厚的书卷气。再加之诗铭、壶款的书法雅健娟秀,富有晋唐笔意,从而把壶艺、品茗和文人的风雅情致融为一体,使得紫砂壶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得到极大提高,让它能够成为真正的艺术品,进入艺术殿堂。这也是陈鸣远在壶艺发展史上建立的一大卓越功勋。《阳羡名陶录》记载:“鸣远一技之能世间特出。”现代着名陶艺大师顾景舟先生评价说:“我从事砂艺六十年,明末清初最杰出的陶艺家首推陈鸣远。”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从清初至乾隆末年的这段时间里,可以说是紫砂壶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后,从乾隆晚期到嘉庆、道光年间,宜兴紫砂又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紫砂茶具式样繁多,所谓“方非一式,圆不一相”。而且在这段时期,陈鸣远开创的在紫砂壶上铭刻书法的工艺方式被推向极致,至今不少着名的诗人、艺术家都曾在紫砂壶上亲笔题诗刻字。《砂壶图考》曾记郑板桥自制一壶,亲笔刻诗云:“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另外,当时着名的书画大家陈鸿寿,也为紫砂艺术的发展注入了蓬勃生机。

    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工诗文、书画、篆刻,时任江苏溧阳知县,特意到宜兴和杨彭年制壶,创造了着名的“曼生壶”。杨彭年所制之壶,玲珑雅致,不用模子,随手捏成,天衣无缝,被人推为“当世杰作”。陈曼生设计,杨彭年制作,再由陈曼生镌刻书画,二人强强联手,才得以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曼生壶。曼生壶质朴、简练、大方,壶铭极具意趣,可谓是将中国传统文化“诗书画”三位一体的风格完美结合于一体,开创了紫砂壶式的一代新风,将宜兴紫砂文化内涵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形成了紫砂史上又一个高峰。

    清乾隆至嘉庆年间,陈曼生制。壶身铭文:曼公督造茗壶第四千六百十四,为羼泉清玩。把印:彭年。底印:阿曼陀壶。通高:90mm。口径:60mm。此壶造形简而奇,砂粗而工精,铭文刀法势如破竹,气势雄而诡丽。

    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别号种榆道人,清乾隆至嘉庆时期浙江钱塘人。陈鸿寿是着名画家、“西泠八家之一”,精通诗词、金石书画,曾官任溧阳知县。曼生喜好紫砂,他亲自设计的壶由名工杨彭年制作,史称曼生壶。曼生壶融诗、书、画、印、铭刻为一壶,格调高雅,意境深邃,富有哲理,耐人寻味,充满了文人气息。李建泉藏。

紫砂壶--清代紫砂和陈鸣远  1

    金娣款鱼化龙壶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制,盖印:金娣。通高:130mm。口径:80mm。此壶一面为龙,一面为鱼,把为龙尾,头从盖出,泥色深紫,包浆厚泽。李建泉藏。

紫砂壶--清代紫砂和陈鸣远  2

    

免费试用:加微信 agg484 免费赠送紫砂杯试用。>>点击快速领取<<

标签: 紫砂壶 清朝紫砂壶 陈曼生 曼生壶 陈鸿寿

紫砂壶-紫砂天下官网江苏宜兴丁蜀人家网站地图 豫ICP备2002382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