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壶型说别文章正文

石瓢紫砂壶的由来

壶型说别 2020年06月16日 11:13 1869 紫砂杂谈

在紫砂壶的各类壶型中,毫无疑问最受欢迎,最具有代表的一定是石瓢,石瓢几乎直接代表了紫砂和紫砂的历史,其质朴无华,典雅端庄的经典让人叹为观止,这么简单又不一般的石瓢壶,究竟有着什么样的魔力,让此壶经久不衰。

紫砂壶之石瓢壶由来

曼生十八式之一:提梁石瓢

瓢壶,最早在南宋时期是作酒壶使用。看中瓢壶具有的葫芦形状特色,紫砂艺人巧妙将瓢壶的工艺与紫砂壶制造工艺结合起来,形成如今紫砂收藏界的经典之作“紫砂石瓢壶”。不过关于紫砂石瓢壶名字的由来至今在业界都没有得到准确的定论,紫砂藏家或专家各有说法。

陈曼生-杨彭年制曼生瓢刻:不肥而坚,是以永年紫砂壶之石瓢壶由来在当今整个紫砂收藏市场,但凡以“石瓢”命名的紫砂壶,大都是古今紫砂名家的经典之作。如:杨彭年与陈曼生合作弧曲的“曼生石瓢”,与瞿应绍合作直坡面的“子冶石瓢”,与朱坚合作虚盖的“石梅石瓢”,顾景舟与吴湖帆、江寒汀合作,极具现代审美的“景舟石瓢”等等。这些紫砂名家的“石瓢”多为型态雅致,舒展挺拔,端庄稳重,刚中有劲,敦实调和。虽然面貌各有差别,但其身梯形、底置三足、其盖桥钮却是构成“石瓢”的基本要素,也是当今紫砂壶艺家给砂壶命为“石瓢”的主要依据。

紫砂壶之石瓢壶由来

清·瞿应绍(号子冶)-杨彭年合制子冶石瓢

石瓢壶身呈梯形,曲线柔和流畅,造型浑厚朴拙。足为钉足呈三角鼎立状支撑,给人以轻灵而稳重之感。壶身八字造型,造成一个主视角度内的呈型表面,亦曲亦直,皆显现简朴大方的气度。直流,简洁见力度,多为暗接处理,溶于壶身整体。把多呈倒三角势,与壶身之型互补,形成和谐的美学效果。平压盖,桥钮,干净利索,比例恰当,充分体现出秀巧精工为上的特点。

紫砂壶之石瓢壶由来

顾景舟制景舟石瓢

近现代,朱石梅,顾景舟亦多制此款传世。景舟曾于1948年同时制得五把,赠于吴湖帆,江寒汀等沪上画坛名宿。亦有高振宇辈,制出椭圆石瓢,也算是石瓢一奇葩。我亦偏爱此款,认为此款充分体现了智欲其刚,行欲其方,刚柔兼施,允克用藏的精髓,蕴精气神韵于一身,可称之为大家,可视为壶之智者。

石瓢造型的要点在于力道,要达此目的,则要协调好石瓢各个线条所构成的三角形的比例关系,身筒、流、把甚至钮都要相互配合,形成最佳比例,才能最终突出其独特的力度与气韵。

紫砂壶之石瓢壶由来

石瓢的基本几何结构是最简单的三角形

石瓢最早称为石铫,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铫从金属器皿变为陶器,最早见于北宋大学士苏轼《试院煎茶》诗:“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

紫砂壶之石瓢壶由来

石瓢紫砂壶的由来

传统石瓢三足底,互为三角形

苏东坡把金属“铫”改为石“铫”,这与当时的茶道有着密切的关系。苏东坡贬官到宜兴蜀山教书,发现当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铜、铁器皿味道好,于是他就地取材,模仿金属吊子设计了一把既有“流”(壶嘴),又有“梁”(壶提)的砂陶之“铫”用来煮茶,这“铫”也即后人所称的“东坡提梁”壶,这可谓最早的紫砂“石铫”壶。

紫砂壶之石瓢壶由来

从留传于世的石铫壶看,至陈曼生、杨彭年时期,已有了很大的变化,更趋向文人化、艺术化。“曼生石铫”主要特色是上小下大,重心下垂,使用稳当,壶嘴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出水畅顺,壶身呈“金字塔”式,观赏端庄。

紫砂壶之石瓢壶由来

“曼生石铫”与“子沾石铫”相比,虽同为彭年所制,但前者更显饱满而丰润,后者则刚烈而古拙,这可能是因人的个性而在壶的艺术上表现。

那么,紫砂“石铫”何时称“石瓢”呢?这应从顾景舟时期说起,顾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石铫”应称“石瓢”,从此相沿均称石瓢壶。

免费试用:加微信 agg484 免费赠送紫砂杯试用。>>点击快速领取<<

标签: 石瓢紫砂壶的由来 顾景舟制景舟石瓢 曼生十八式紫砂壶 紫砂石瓢壶 紫砂壶壶型选择 紫砂壶知识 紫砂壶壶型

紫砂壶-紫砂天下官网江苏宜兴丁蜀人家网站地图 豫ICP备2002382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