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辨别说术文章正文

人文背景

辨别说术 2021年02月25日 10:24 1632 紫砂杂谈

    进入清代以后,紫砂壶工艺继续发展。清初杰出的紫砂艺人陈鸣远技艺精湛,雕镂兼长,在紫砂壶造型,特别是花器方面有诸多创造,以至时人给予其紫砂工艺以很高评价,“古来技巧能几人,陈生陈生今绝伦”,他制作的紫砂器极受人欢迎,在京城也有“海外竞求鸣远碟”之誉。与陈鸣远同时或稍后的着名艺人,如惠孟臣、华凤祥、王南林、邵玉亭等在紫砂壶造型、装饰方面亦有诸多贡献。

人文背景

    至清代中期的嘉庆年间,追求实用功能与审美情趣相结合的紫砂壶吸引了越来越多文人的兴趣与重视,时任溧阳县令的浙江钱塘人、西泠八家之一的陈鸿寿亲自设计新壶样十八式,由宜兴紫砂艺人杨彭年、杨凤年兄妹制作。陈鸿寿则在壶上镌刻诗词书画,使古老的紫砂壶与中国传统的诗、书、画、印等艺术形式相结合,进一步造成了紫砂壶艺天人合一、雅俗共赏的文化特征。陈鸿寿、杨彭年等之后,又先后涌现出邵大亨、邵友廷、黄玉鳞、程寿珍、陈少亭、俞国良、范鼎甫、魏忠明等着名紫砂艺人,其中邵大亨的壶艺冠绝一时;黄玉麟不仅在紫砂壶造型方面有突出的成就,而且对紫砂泥料的选择和配色方面也有独到的心得,他还开创了紫砂捏塑假山石景的新工艺门类;陈少亭则在继承陈鸣远以来紫砂雕塑重视仿生的工艺基础上,又着力拓展了佛像、人像的雕塑领域;魏忠明在紫砂花盆制作方面有很高成就;程寿珍、俞国良、范鼎甫等人的紫砂陶作品均曾获得国际性工艺展览会金奖,为中华民族民间工艺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

    宜兴紫砂陶艺及其制品在清代后期获得社会广泛欢迎,紫砂制品年产量达到100多万件。到1932年时,紫砂从业人员(含不同工艺流派的从业者)达到600多人,全年共烧140窑,仅紫砂茶壶的产量即达到约200万件。而抗日战争时期,紫砂业急剧衰弱,到1948年时,紫砂艺人已不足30人,传承数百年的紫砂陶工艺已处于人稀艺衰,后继乏人的境地。

    1949年以后,国家十分重视传统紫砂工艺的恢复、保护和发展。1950年11月成立了紫砂产销联营处,1954年当地政府又把仅有的30多名老艺人组织起来,在蜀山地区建立了紫砂工艺合作社。翌年,紫砂生产合作社成立。1956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任淦庭、裴石民、吴云根、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等7位着名紫砂艺人为技术辅导,开始对新一代紫砂艺人和手工紫砂陶艺工作者进行培养和传承工作。在7位艺人中,任淦庭擅长紫砂陶刻装饰工艺。裴石民对传统器型深有研究,具有驾驭各种形款紫砂器的能力,茶壶中的光器及花器、文房雅玩、杯盘炉鼎、花盆假山、花果小件等均有所创。吴云根20世纪20~30年代曾先后在中央大学、江苏省公立宜兴职业学校向学生传授紫砂技艺。1932年,其作品“传炉壶”获美国芝加哥博览会优秀奖,他在紫砂筋纹器方面也有很高成就。王寅春的紫砂作品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盛传苏、沪一带,其于紫砂壶光货、花货、筋纹三系及花盆等都具高超的技艺,一生创作新品达五六十种。朱可心紫砂技艺精湛,尤长花货制作。1932年所创“云龙鼎”器获美国芝加哥博览会“特级优奖”,一生创制多种紫砂陶艺新品,有的被国家当作国礼。顾景舟,则是当代最为杰出的传统紫砂工艺大师,有“紫砂泰斗”、“一代宗师”之称誉。20世纪30年代,他曾通过仿制历史上名家作品来锤炼技艺,掌握了一整套从选矿、泥料配制、成型到烧成的工艺知识,光货、花货技艺皆精,尤钟情于光货,部分作品成为国礼,一生致力于紫砂工艺遗产的研究,撰写紫砂论着多部。蒋蓉,7个着名紫砂艺人中唯一的女性,特擅花货创作,部分作品被作为国礼漂洋出海,为国家赢得了声誉。

    在7位紫砂艺人的精心传授下,培养的一批手工紫砂艺人已经成长起来,其中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师从顾景舟)、徐秀棠(先后师从任淦庭、顾景舟)、谭泉海(师从任淦庭)、吕尧臣(师从吴云根)、汪寅仙(先后师从吴云根、朱可心、裴石民、王寅春、蒋蓉等),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李昌鸿(师从顾景舟),何道洪(先后师从王寅春、裴石民)、周桂珍(先后师从王寅春、顾景舟)、鲍志强(先后师从吴云根、任淦庭)、顾绍培(师从陈福渊)、储立之(师从吴云根)等及多位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和高级工艺师。目前,手工紫砂艺人从艺形式多数实行个体家庭作坊式或工作室制,也有部分艺人在个别公司中从业。

    紫砂壶以典雅的泥色见于外,更以其独特造型结构来表达内在的美感。当代紫砂壶的造型处理法,更是从整体至局部兼顾,并且蕴含了各项美学的观念。所谓技术是千锤百炼、功到自成,艺术是发现、是提炼、是厚积薄发。

    紫砂壶艺,有人称之为茶壶,有人称之为艺术,以笔者从事紫砂的经历和体会,紫砂壶艺是技术和艺术的有机结合。世界上制陶的方法多种多样,有拉坯法、泥条盘筑法、压模法和注浆法等等,每一种方法都有各自的技术。

    宜兴有着6000余年的制陶历史,宜兴陶工在经历了不知多少年的摸索,根据宜兴陶土的特点独创了一套和世界上所有手工成型方法不同的技术,这就是把陶泥放在木制的泥凳上,先将其锤打成片,然后把泥片围筑成圆型或镶接成方型,再用木拍子拍打成所需的壶型。这种成型方法学术界称之为“片筑法”。此法具有比其他制陶方法操作简单、技术性更强的特点。所制的陶器用宜兴话来讲就是“泥门紧”,成品率高,而且体轻耐用。

    宜兴紫砂壶艺是从日用陶中脱胎出来的艺术陶,制壶成型方法也因此沿用片筑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全手工成型。由于茶具、茶壶的体积比其他日用陶体积小,加上产品的功能要求是泡茶、品茶之用,所以技术性更强、更细、更精。几百年来,技术上的精益求精,使紫砂壶具演化成了一门有独特艺术语言的陶艺。这个过程当然也是文人和艺人们共同创意的过程。

    紫砂壶艺不是现代陶艺,它首先受功能需求的制约,也就是说,要能作泡茶之用。在泡茶时能领略美感,又能为大多数人喜欢。故紫砂壶艺是集实用、欣赏、把玩三种功能于一体的艺术,又是能包容吸收陶文化、茶文化及书法、绘画等多种传统文化于一体的艺术载体。书画艺术欣赏性很强,但缺乏实用性、把玩性,玉雕艺术具有欣赏性、把玩性,但缺乏实用性,起码不是大多数人的日用品。紫砂艺术则不同,它既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又能在使用中把玩、欣赏,既有适用美感,又有视觉美感,亦有把玩抚摸的触摸美感。但并不是每把壶都是艺术品,称得上“壶艺”二字的作品是反映文人、艺人才智的载体,也就是所谓的艺术品。艺术追求的是新意、创意,一味的仿古、模仿他人、借型改装、翻过葫芦变成瓢的则称不上创作,严格地说就是称不上“艺术”二字。

    艺术需要他人的认可,收藏家心里想收藏的东西最好是原创之作,追求的是物以稀为贵。紫砂壶艺的特殊性和市场需求的特殊性曾促使老一辈壶艺作者创作了不少新品,也重复了不少作品,但这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认可。艺术也应该与时俱进,特别是中青年壶艺创作者,要根据时代发展、收藏市场变化的要求,尽量做到作品的原创性和单件性。如何使同一原创造型作品通过变泥色、变装饰,达到一壶多变,避免重复之目的,真正做到物以稀为贵,并以此来提高紫砂艺术的品位。

    做壶是做艺,做艺也是做人。一个做壶的人,如果仅仅是为了吃饭,为了生计,为了养家糊口,那么,只需要将壶做做好、有市场就可以了;如果要想成为一个壶艺家,使作品传于后人,青史留名,就应该讲究做工,以达技艺精湛、提升品位的地步。壶是人做的,壶与人又有不少相似之处,用心观察,你会发现同样造型的壶,不同的人做就会产生不同的韵味,有高雅、粗俗之分,有霸道、儒雅之别。

    做壶是做艺,做艺如做人,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要认真做人,认真做艺,不要把造型、工艺勉强带得过的作品给人,这样对收藏者是极不负责的。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不要看今天带得过去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人会评价这把壶,也会评价做壶人的艺品。艺术上对别人负责,实际是对自己负责。

    紫砂艺术是我国的传统艺术,是民族瑰宝,因此,如何使我国的紫砂艺术得以发扬光大则是从事紫砂艺术人士的共同职责。美国有个学者叫希尔斯,他有一段论传统的名言:“传统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是人类过去所创造的种种制度,信仰、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构成的表意象征,它使代与代之间、一个历史阶段与另一个历史阶段之间保持了某种连续性和同一性,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与再创造自己的文化密码,并给人类生存带来了秩序和意义”。所以,紫砂艺术的继承必须依靠创新和发展才能得以延续。今天的传统在昨天是创新,那么今天的创新到明天也成了传统,紫砂人不断创新、不断地把传统这个接力棒一代一代往下传,也就是一代又一代的继承传统,如果我们不去创新,那么,这个艺术就将枯萎。

    紫砂的技艺是反映紫砂语言的基本功,需要一代一代的继承,紫砂艺术不仅应更多地向文化方向发展,而且后辈紫砂艺人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多方面与文化艺术界的名人、书画家合作,以提高紫砂的文化含量,提高紫砂的文化品位,这也是紫砂艺术的本源使然。

    笔者认为,传统是民族艺术的根脉,创新是传统艺术的生命,两者相辅相成,构成并促成传统的发展,这就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免费试用:加微信 agg484 免费赠送紫砂杯试用。>>点击快速领取<<

标签: 紫砂壶鉴赏与收藏 王寅春 顾景舟 蒋蓉 宜兴紫砂壶

紫砂壶-紫砂天下官网江苏宜兴丁蜀人家网站地图 豫ICP备20023829号-2